主页 > 新闻中心

移动支付,其基础是移动通信技术和设备的发展,特点是什么?(移动支付的利与弊)

财经圈 2024-04-29

原标题:移动支付,其基础是移动通信技术和设备的发展,特点是什么?

手机银行、移动支付与电子货币。我们主要讨论手机银行的支付功能,即移动支付。移动支付的基础是移动通信技术和设备的发展,特别是移动电话和掌上电脑的普及,目前典型的有手机银行、手机购物支付等。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等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日趋融合,而有线电话网络、广播电视网络和物联网融合趋势也相当明显。以此为基础,移动支付将与银行卡、网上银行等电子支付方式进一步整合。

因此,我们预计移动支付将更方便与快捷,能够做到随时、随地和以任何方式进行支付。随着身份认证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等安全防范软件的发展,移动支付不仅能解决零星的小额支付,也能解决人们之间的大额支付,完全有可能取代现在的支付结算手段,成为主要的支付方式。

目前,比较典型的手机银行(移动支付)模式在非洲,如肯尼亚的M-PESA、赞比亚的Celpay和南非的Wizzit等。

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可移动性是其最大的特色。随着移动终端普及率的提高,在未来,移动支付完全有可能替代现金和银行卡,被人们在商品劳务交易和债权债务清偿中普遍接受,成为电子货币形态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移动支付的特点如下:第一,以移动通信设备为载体,主要表现为手机;第二,运用无线通信技术;第三,电子货币是移动支付存在的基础,电子货币与移动支付是一对率生兄弟;第四,移动支付是货币形态的表现形式而非货币本质的改变。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移动支付、电子货币与货币形态。马克思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价值形式的发展,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而米什金在《货币金融学》一书中却说货币是由一国法律规定,在商品劳务交易和债权债务清偿中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把货币可归结为人们的认可和约同。

我们也认为货币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合约,而电子货币是货币的一种形态,移动支付将逐步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支付方式,其最大的特点是可移动性,同时排除了找零的麻烦,携带方便,更为重要的是其可融入其它金融服务。

货币形态的演变经历了商品货币、贵金属货币、代用纸币和信用货币,当今社会处于信用货币时代,主要表现为纸币和一部分电子货币。目前电子货币使用最多的是香港和新加坡,其次是日本。

与之同时,支付方式也随货币形态的演变而不断演变,经历了牛羊铁贝壳等商品形式、金银、保管凭条、现金、银行卡、支票、网上支付、移动支付和电子票据出示和付款等等。目前主要的支付方式表现为现金、纸基票据、电子化形式的支付卡、网上指令支付、电话指令支付和移动支付等。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货币形态和支付方式是相互相存的。支付方式是随着货币形态的演变而演变的,支付方式是货币形态最直观的表现,具体到电子货币,其本质是信用货币,表现形式可以是电子汇票、银行卡、网上支付与移动支付等。移动支付不仅可以进行小额支付,随着数字证书和其它安全防范软件的发展,也可以进行大额支付。

移动支付不仅可以进行远场支付,同时也能进行近场支付。虽然现金也能进行近场支付,但不具备远场支付的功能,银行卡尤其是信用卡同样具备近场支付和远场支付的功能,但须有其它设备来辅助,如手机和电脑。

人们在使用银行卡进行非现金支付时,系统一般都会发短信让持卡人认证,这时移动支付可以及时认证,并且可以语音通话。随着移动终端的逐渐普及,移动支付将与银行卡、网上银行等电子支付方式进一步整合,移动支付与银行卡和网上银行的区别将会逐渐缩小。

关于电子货币,虽然人们对电子货币有不同定义,但一般来说电子货币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以虚拟账户代表货币价值,二是储存于电子装置,通常是电子货币发行机构的服务器,但有时也存于客户的卡或晶片上,三是电子货币有通用目的,是发行机构及其密切的商业伙伴以外的实体可接受的支付手段。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己有研究对电子货币的定义,更多地强调电子货币是事先储值,是一种预付支付机制。目前,尤其是在非洲等不发达地区,电子货币被广泛用做交易手段和价值储值。虽然现在很多电子货币是基于银行卡,与中央银行的通货相对应的,但也有一些电子货币是基于非银行卡的,如肯尼亚的M-Pesa。

它是由移动运营商发行的,是基于移动运营商的虚拟账户,这里的虚拟账户其实已经具有银行卡的功能了。M-Pesa已经成为肯尼亚主要的价值储藏和交易手段。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根据电子货币是否与传统商业银行有关,可将电子货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基于银行卡的电子货币,发行者是商业银行,如存款和数字支票;

或者是需要银行存款和现金与电子货币之间进行转换,如电话卡、饭卡、数字现金等。靳超、冷燕华又把这种类型的电子货币称为电子化货币;第二类是基于虚拟账户的电子货币,如M-Pesa,某些网络货币等。这种类型的电子货币己经脱离了原有的货币供给体系,对货币理论与实践会产生重大影响。

但帅青红认为,网络货币不能与现实中的货币进行互兑,因此就不能对货币政策造成影响,孙宝文、王智慧、赵胤钏也持相同的观点。根据我们的划分标准,网络货币不仅是电子货币,还具有其它功能,如网络货币可以为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处理提供激励机制。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基于以上说明,我们认为电子货币是货币的一种形态,不仅是支付手段,同时也具有交易手段和价值储藏的功能。考虑到安全需要,用作支付手段时,需要预先储值,而作为交易手段和价值储藏时,则不需要预先储值。

电子货币不仅可以转化为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同时可能会脱离中央银行的信用货币而单独存在,可能会出现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和中央银行并行发行货币的情况。

关于电子货币的性质与发行,广义上的电子货币就是货币的一种形态,其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移动支付。电子货币可以是银行发行,也可以是移动运营商发行,也可能是除此之外的其它商家发行。但这可能会导致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过多,发行标准不统一,限制了电子货币的使用范围。

市场选择的结果可能是移动运营商这种大型机构来发行,因为移动运营商巳经拥有规模庞大的客户群体,本身就有网络规模经济效应,同时移动运营商与金融具有天然的联系,有可能反客为主,主导未来金融业的发展。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总之,这种由社会约定的货币形式(电子货币)和支付方式(移动支付)如果要逐渐上升为法律规定的货币形式和支付方式,其前提条件是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即具有网络规模效应),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时,倒逼法律规定其为货币的—种形态和支付方式。

移动支付、电子货币与网络效应。电子货币是移动支付存在的基础,移动支付是电子货币形态的表现形式,移动支付大规模使用的同时也带来了电子货币的规模效应,因此,后面的行文中均使用移动支付的网络规模效应来代替电子货币与移动支付二者的网络规模效应。

移动支付的网络规模效应类似蛋生鸡和鸡生蛋的问题,在初期,由于移动支付没有足够多的使用者,供给者不愿意提供,同时消费者也不愿意使用。在初期,政府可以给予参与者某种意义上的补贴,也可以由政府来推动移动支付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供给者也需要釆取各种优惠措施,以此来激励消费者参与到移动支付中来。

移动支付具有网络外部性,并且是正的外部性,是消费者的外部性,即消费者从消费某种商品(如移动支付)中得到的效用,依赖其它消费者对该种商品消费的数量。移动支付网络规模效应的核心是基础用户群的确立。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根据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设,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这种支付手段,其前提是从移动支付中得到的收益大于其成本,要使这一前提成立,移动支付的使用人数就必须达到足够大的规模,才有可能使得消费者的收益大于成本。

结语

而要使移动支付的使用人数达到足够大的规模,消费者的预期就非常重要,消费者预期未来会有很多人使用移动支付,那么移动支付的使用人数才有可能达到一定规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