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越刷越穷?你被“奶头乐”困住了!
我在北京待过一段时间,那会儿每天脑子里都是兴奋的情绪刺激,完全沉迷。不是刷手机就是戴耳机听歌,整个人变得懒得动弹,连方向感都消失了,提不起精神做别的,手机像黏住了一样甩不开。直到有一天,我忽然出门跑了几公里,随后拿起了书,限制自己滑手机的时间,从那之后慢慢往好的方向靠了点。如果真想走上坡路,真想有收入,第一个要处理的,就是戒掉多巴胺的操控。
一、刷一条短视频,钱包就瘪一次

半夜,打工人小李瘫在城中村那间没多少空间的出租屋里,脸上浮着一层疲惫,蓝色光从手机照出来,他盯着屏幕,手指停不下来,一个视频接着一个。镜头里跳舞的小姐姐、疯狂吃播、大笑不断的小段子……等他反应过来,不仅点了份深夜烧烤,还被直播间吆喝着买了99元的“限量T恤”。第二天一看账户,叹口气,“怎么啥都没干,钱没了?”
科学家早就研究清楚了,多巴胺根本不是幸福,是对幸福的疯狂渴望。像驴子追着吊在面前的萝卜,老觉得下一个视频更带劲、下一个快递更惊喜。可现实是,那种冲动从付款那一刻就开始往下掉。
卡尼曼曾经说过一句真扎人的话:人们九成的消费冲动,压根就是被多巴胺操控下的临时行动。
更难搞的是,这种依赖会直接影响大脑结构。伦敦大学的实验数据吓人:一天刷手机超过3小时的人,大脑前额叶,也就是掌管理智的地方,会一年缩小5%。滑得越起劲,越像个反射动作的买单机器。
二、“奶头乐”根本不是玩笑,底层为什么拼了命还存不下钱

早在1995年,布热津斯基就抛出个理论:“奶头乐”。意思就是用低成本的娱乐方式,比如短视频、娱乐八卦、网络游戏,把一大堆人困在感官满足中,让他们不想再改变现状。
现在,这招已经被技术加持成了杀器。
凌晨两点,直播间里各种“家人”一起上头,“冲鸭”“抢它”,几个动作下来,工资像漏水一样消失。
白领整天快递收不停,动不动一大堆,其实很多都是为了凑优惠才点的,拆开一看全是闲置堆。打工人掏花呗分期买个新手机,连利息都够吃半年早饭。
《贫穷的本质》直接揭穿问题根源:很多人不是懒,不是不拼,是太多时间和注意力被这种短暂刺激夺走了。
有个广东女工,月薪五千,直播打赏刷掉三千,只因为主播一句“姐姐你太棒了”,比车间里天天被骂舒服得多。看着是情绪慰藉,实质是为多巴胺买单,真不便宜。
三、真正能让你升级的快乐,都有点“反人类”
喜欢放松的感觉很自然,能自律才是真本事。
随性带来的是即时满足,自控带来的是持久幸福。
有人可能心里冒火:“不让玩不让吃,那活着图啥?”但有些人早就发现,真正带劲的快乐分两种:一种是掌控自己换来的自由,另一种是动手创造出的成果。
之前刷到一个程序员的故事他讲得特别真。他曾是游戏痴,后来报名参加了个“编程马拉松”,一干就是48小时。
熬夜写代码那会儿差点崩掉,但当他的作品被看中并投资,他一下子悟了:“原来账上进钱的成就感,甩游戏那种快感好几条街。”现在他靠开发APP,每年几十万打底,这就是用创作的快感压住了消费的欲望。
《心流》的作者米哈里曾说,真正的满足感,来源不是外界刺激,而是突破自己的时刻。健身举铁那会儿确实痛苦,但眼看肌肉线条越来越清楚,那种满足,比一杯奶茶爽得久太多。得熬得住,才能收获翻倍的回报。
四、想戒掉多巴胺,死扛不如换招
靠意志硬扛多半没戏,聪明点的方法是让习惯自动发生变化。
1.物理隔绝
把那些剁手类APP藏起来,别放首页。睡觉前让路由器自动断电,能有效阻止熬夜刷屏。
2.快感替换法
换个赛道,把消费带来的短暂刺激,变成创作带来的持续满足。拍vlog、写点日记,别总刷别人。手痒想买东西?试着去接个单,把“想花钱”转为“赚点钱”。给自己点小挑战,比如冷水冲澡、早上跑步、啃根胡萝卜,适应点轻微痛苦,心态会变得强硬。
3.深度投入时间
每天留2小时专注区,把手机放远点,彻底断网,沉下心做事。找到自己最顺手的方向:有人喜欢数字,有人热爱写字,找到那一项就够用了。
五、发财是场延迟满足的游戏

科学研究早说明了:当一个人持续追逐长期目标,大脑里分泌的内啡肽,比多巴胺猛上一百倍,还能持续更久。
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是谁先悟出来这事,并开始践行。雷军大学时把四年学分两年读完,靠的是把电影戒掉。刘强东当年在中关村做生意,每晚收摊后雷打不动看书两小时。老干妈的创始人陶华碧说过一句狠话:“要是我肯花时间打麻将,就不会有今天的辣酱事业。”
也许你现在正摊着刷手机,不妨来个实验,把手机锁了扔沙发远角,离手五分钟你会不自在,半小时后脑子可能清醒了——那种埋着的野心、突然冒出的灵感、搞钱的动力,说不定就浮上来了。
《华尔街之狼》有句台词特别打人:有钱人买入资产,穷人付出的只有支出,中间那群人总觉得自己买的是资产,实则买了一堆负债。想让钱变工具,不是变成吃喝玩乐的燃料,而是种下未来的种子。十年前不种,那就从现在开始动手,这一秒,锁上手机,挺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