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中心

原创 为什么经常刷短视频会让大脑退化?警惕让你过度沉迷的奶头乐内容

雨乔说事 2025-03-28
我们也不能排除短视频里不乏好的有意义的内容,适度观看这些短视频并没有问题,但如果过度沉迷一些奶头乐的内容,可能会对大脑产生负面影响。

在今天这个短视频为王的时代,你肯定有过拿起明明只准备看十分钟,却发现自己浪费了好几个小时的经历。

为了规避短视频带给我的“奶头乐”,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没有用过抖音、快手,就是为了防范自己陷入“奶头乐”之中。

但微信视频号的兴起,让我自己有时候也不得不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首先,什么是奶头乐?

该理论最早被归因为美国战略家热津斯基1995年在旧金山“费尔蒙特会议”提出的策略,但最终人们发现这是一个虚假信息。

在原始会议记录里,并没有发现直接证据,不过学术界普遍认为奶头乐理论属于未经严格验证的社会学假说。

虽然这是一个未经验证的假说,但奶头乐背后的核心逻辑,本身就值得我们深思。

奶头乐的核心逻辑框架是基于20%的精英和80%的普通大众,因为自动化导致的大规模结构性失业,以及贫富差距引发的风险等等。

最终精英们通过两类“奶嘴”来进行控制,一类是发泄型的,例如游戏和低俗内容等等;一类是满足型的,例如偶像剧、短视频等等。

到今天,奶头乐本身更多说的是在移动互联网的信息流推荐算法里,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活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

这是由算法推荐系统制造的认知闭环。而短视频通过点赞、收藏、评论、转发等反馈机制,也进一步刺激了我们的多巴胺,通过对多巴胺的反复刺激,导致我们的大脑对这类内容无法自拔,而时间也在不知不觉中流失殆尽。

从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频繁刷短视频导致大脑功能退化的现象,本质上是人类进化形成的神经机制与数字时代超常刺激环境发生错配的结果。

短视频本质上,就是一套严密的即时反馈成瘾机制。大部分短视频的时长并不长,每条视频十几秒带来的新鲜刺激,可以让大脑平均释放多巴胺的速度比自然奖励快3至5倍。

可能我们平常靠阅读一小时,跑步半小时带来的多巴胺快感,在短视频面前,只需要短短的十几秒,这是我们对短视频爱不释手的原因。

而连续滑动的短视频,也意味着拥有不可预测性的奖励,这也会导致我们的大脑持续处于高激活状态,这会导致基线多巴胺水平下降50%,需要更强的刺激才能够唤醒。

除此之外,它还会导致大脑纹状体对延迟满足的耐受阈值提高,这会让我们对延迟满足愈发不耐,从而培养了即时满足的坏习惯。

当我们在观看短视频的时候,我们大脑的背外侧前额叶活动会降低37%。该区域主要负责我们人类的目标导向行为,以及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同时还会对人类的冲动加以控制。

同一时间,刷短视频时,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还会被过度激活,我们在被动接受信息时,默认模式网络活跃度会提升26%,这会导致我们的深度思考能力减弱,以及自我反思功能退化。

除此之外,研究还发现,每天刷短视频超过2小时的人群,其大脑海马体灰质体积每年还会减少1.2%,这与阿尔兹海默病早期相当。

这些都表明,长期刷短视频会降低我们的认知度,以及对理性的思考判断。

斯坦福曾在2023年做过一个持续注意力实验,实验发现,短视频组在45分钟后的P300脑波振幅下降了52%,这意味着大脑的注意力资源开始枯竭。

在剑桥大学的双任务范式研究中,刷短视频的高频用户的多任务处理器错误率也提升了78%。

最终我们会发现,长期刷短视频会让你习惯于快速切换注意力,导致集中精力会变得越来越难,就像是你不停在换台,最后可能连看一集完整电视剧都会变得吃力,这也会影响到我们阅读书籍。

而从产品设计上来看,短视频就是为了让用户上瘾,不断刷新的内容会给你带来即时满足感,时间越久,你就越依赖即时满足感,这会导致你对现实生活中需要耐心和努力才能获得的成就感变得不敏感。

另外,短视频还会让我们的思考深度变浅,短视频为了能够让用户在短期内被留住被吸引,多半也是会直接给出结论或挑逗对立面,这会让我们的大脑陷入短视之中,遇到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就容易犯难,失去逻辑能力。

最重要的是,在AI能力的加持下,我们被动接受信息还会慢慢削弱自己的创造力,因为你会习惯别人把信息喂给你,而不是主动去探索和思考。

费时间、费精力,还会降低我们对工作的创造力,刷短视频看起来坏处多多,尤其是当你几个小时成瘾性不停地刷时,长期下来会对你的大脑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但好消息是,如果你真的意识到了这种行为,并加以纠正的话,例如时刻意识到或尽量不去打开短视频软件,那么你受损的大脑,仍然可以恢复。

这就是大脑最神奇的功能,具有可塑性。

研究发现,和戒烟一样,在连续30天对短视频进行戒断后,人大脑的前额叶激活水平可以恢复至基线的85%。

在进行冥想和深度阅读后,可以让大脑中的默认模式网络与中央执行网络连接增强41%。

今天短视频上的内容已经越来越多样化,一些精品的内容不仅时长够长,而且也会带给用户足够多的增量,以及启发思考。

从这个角度来看,短视频也非绝对有害。但我们需要警惕的短视频内容形式,其实就是被动接受-高频切换-即时满足三位一体的认知剥夺。

从进化视角来看,人类的大脑还没有发展出可以应对每秒3次场景切换的适应机制,这种超常刺激环境本质上也是将我们700万年进化形成的神经回路置于持续过载状态,对大脑非常不利。

如果你意识到了刷短视频的危害,那么可以做出一些改变,例如每天主动设置20分钟进行认知深潜,例如阅读一些学术期刊或冥想,阅读一些较高门槛的书籍等等,这样一来哪怕戒不掉短视频,也可以对冲短视频带来的神经毒性效应。

当然,最好的做法仍然是,戒掉或有意识地控制刷短视频时长,训练算法,让系统给你推荐高质量的短视频内容,而不是奶头乐。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